金税三期上线后,税务机构利用系统大数据及云处理分析等立案查处了很多偷税、漏税案件。近期的一起偷税案件就发生在上海。涉案企业是一家机械生产制造公司(以下简称“机械公司A”)。机械公司A向供应商B购买大量原材料,双方签订了采购合同。
1. 机械公司A将购货价款全部转给供应商B的公司账户。
2. 供应商B直接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给机械公司A。
3. 供应商B有发货记录。机械公司有收货记录。
购货、付款、合同签订都有真实的业务流及资金流作为依据,但由于机械公司A的以下异常情况,还是被税务系统盯上了:
1. 增值税税负税率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。
2. 主营业务成本偏高,尤其是原材料成本极高。
税务机关初次审查机械公司A的账务,并未发现异常。之后调阅了与该公司法人有关联的所有银行卡(包括注销的银行卡),最后在注销的法人银行卡中发现了供应商B多次退还给机械公司A的扣除增值税税点后的购货款。
从上述案件本身来看,机械公司A的出发点无非是想降低增值税税负,进而降低企业所得税税负。可是由于虚构的交易造成企业税负远远低于了行业的正常水平,而引起了税务的关注,最终付出了更大的代价。
随着税务系统的逐步完善,功能逐步强大,在新的形式下,企业需转变税收观念,在合理合法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税收政策有效地降低企业税负。